解读单位: | 鄂州市科学技术局 | 解读类型: | 部门解读 | 发文日期: | 2025年01月31日 |
解读方式: | 文字方式 | 来源: | 鄂州政府网 | 关联政策: | 698501 |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一)战略定位
该措施紧密围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展开,以“用”为导向,致力于化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融合,从而服务于鄂州市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升级。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构建完善的科技创新供应链体系,促进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切实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增强鄂州市在相关产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问题导向
传统创新体系存在着诸多痛点,如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的创新需求难以与科研机构的成果供给精准对接;资源分散,各类创新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服务链条断裂,从技术研发到成果转化再到产业化应用的过程中缺乏连贯的支持与服务。本措施旨在针对这些问题,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创供应链体系,强化创新要素的全要素匹配效率,打通创新链的各个环节,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核心内容框架
(一)双网融合的体系构建
1.线上平台(天网):支持建设鄂州科创供应链线上平台(“天网”),通过设立“政策咨询”“科创需求”“科创活动”“科创资源池”“垂直子平台”“数据监测”“产业展示”七大特色版块,实现科创需求发布、科创供给对接、科创活动开展、成功案例展示等功能,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便捷的信息交互与服务平台。
2.线下服务体系(地网):支持建立市级科创供应链服务中心,并按照“中心—节点—服务驿站—服务机构”的建设思路,构建“1+5+10+N”供应链“地网”服务体系 。由市级科创供应链服务中心统筹指导各地科创服务节点,链接重点园区,辐射各类专业机构,常态化采集、整理各类需求,发布技术、人才、金融、场景供给信息,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高效采集和有效匹配科技成果供需。
(二)四大要素精准匹配
1.技术匹配:
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支持企业利用科创供应链平台借助外部优势创新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项目攻关,并优先纳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支持,支持申报国家、省级科技项目。同时,支持技术层次高、绩效预期好的重大科技成果申报“赛马制”“揭榜制”重点项目 。“赛马制”是指在项目组织实施中,对同一榜单(指南)有多个揭榜(申报)单位时,先同时立项,然后通过定期评估,优中选优,最终确定支持对象,这种方式旨在激发创新主体的竞争意识,提高创新效率;“揭榜制”则聚焦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与产业链“堵点”,以“需求导向、能者挂帅、精准攻坚”为核心,通过公开张榜、团队揭榜、竞优评榜的形式,构建“企业出题、科研答题、协同破题”的开放式攻关模式。
技术转移机构奖励:支持技术转移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专业服务机构利用科创供应链平台开展企业技术供需撮合,对技术合同登记额在1亿元以上的撮合机构,按技术合同登记总额的0.01%给予补贴,每年每家机构最高不超过10万元,以此鼓励专业服务机构积极促进技术的转移与转化。
2.金融支持:
人才基金定向投放:支持围绕科技创新供应链建设,设立1亿元人才基金入驻科创供应链平台,发挥市、区产业基金作用,重点支持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低碳冶金等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产业链投资联动。人才基金旨在发挥金融工具助推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的市场化直投基金,直接扶持鄂州市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引留尖端人才,促进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和产业发展动能。
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发挥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功能,全面推广科创企业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支持金融机构参考创新积分为科技型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建立共享共用的科技项目库和科技型企业“白名单”,实行科技项目常态化储备、动态化管理,建立投融资需求信息共享和金融服务供需撮合机制 。创新积分信用贷款模式通过将全生命周期的科创企业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展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评价得分,帮助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进入银行视野,从而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环节的创新价值识别难、信用风险评估难、分险机制兜底难等问题。
3.人才服务:
柔性引才机制:支持各类专业机构服务企业招才引智,以科创供应链平台为基础,为企业与人才搭建精准供需对接平台,深入开展“科技副总”“院士专家企业行”“博士服务团”等行动,为企业技术攻坚、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柔性高端人才引进服务,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
离岸人才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利用科创供应链平台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鼓励企业利用科创供应链平台在市域外科创资源密集地打造一批集聚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的离岸科创研发平台、孵化中心,离岸科创研发平台内的人才视为在鄂州工作,可申报本市人才计划 。这一政策打破了地域限制,使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外地的优质人才资源,促进人才的流动与合作。
4.场景应用:
首台套装备应用场景支持:支持企业利用科创供应链平台开展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等示范应用场景项目。鼓励创新主体协同合作,通过应用场景带动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迭代更新,形成成本竞争优势,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升级。
中试基地奖励:支持企业建设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对通过认定的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通过科创供应链平台进行成果转化的项目给予市级科技项目支持 。中试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对其进行奖励能够激励企业加大对中试环节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三、政策创新亮点
(一)全链条设计
从需求发布开始,到资源对接、成果转化、金融支持,再到最后的场景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覆盖了创新的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紧密相连、相互促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的支持,有效解决了传统创新体系中各环节脱节的问题。
(二)市场化激励机制
首创“绩效分段奖励”机制,对5个区级科创供应链服务节点和10个园区科创供应链服务驿站实行绩效分段奖励。需求对接率不低于80%、需求匹配率不低于50%的节点和驿站,一次性给予5万元奖励;需求对接率不低于70%、需求匹配率不低于40%的节点和驿站,一次性给予3万元奖励;需求对接率不低于60%,需求匹配率不低于30%的节点和驿站,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 。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奖励机制,能够充分调动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科创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三)区域协同创新
通过离岸科创中心链接武汉、北京的创新资源,实现“异地研发 + 本地转化”模式。这种模式突破了地域限制,使鄂州市能够充分利用武汉、北京等地丰富的科创资源,加强区域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推动鄂州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的发展。
(四)数据驱动决策
平台设置“数据监测”模块,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科创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为政策调整提供实时量化依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数据监测的结果,及时了解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实施关键点
(一)部门协同
需科技局、财政局、昌达集团等13个责任单位建立联席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避免出现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情况,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供应链建设。
(二)考核标准
“需求对接率”“匹配率”等指标需明确统计口径。例如,对接率 = 有效对接数 / 总需求数×100% ,匹配率 = 成功匹配数 / 有效对接数×100%。明确的统计口径能够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便于对各服务机构的工作绩效进行客观评价,为绩效奖励提供可靠依据。
(三)与企业现有政策衔接
执行“就高不重复”原则,建立政策查重系统。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避免企业重复享受同类政策,确保政策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同时,要做好与企业现有政策的衔接工作,使各项政策能够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政策合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解读单位:鄂州市科技局
联系电话:027-60896287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4207000006 鄂公网安备:42070402000097 鄂ICP备05017375号 主办单位:湖北省鄂州市科学技术局 承办:鄂州市科技信息中心 联系人:龚卫东 电话:027-60896287 027-60896553 传真:027-60896391 地址:鄂州市鄂城区滨湖南路89号 点击总量: |